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2023-05-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要求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

  ◇赵东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最稳固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深入研究中华文化,探索中华文化提供的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用中国的话语体系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是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化是与中华文明相伴生的文化形态,最早诞生于黄河中上游的农耕文化。它立足于农业文明,以土地为基础,解决天人关系,形成了以天、地、人为对象的文化形态。研究这种文化形态,要从它产生的地域环境、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形成的君主制政体中的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及形成相匹配的审美关系去分析。所有这些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为共同体,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核,以真善美相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华文化、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立足于中华民族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解决方式。如何彰显中华民族的真、善、美,形成了怎样的话语体系,展现了怎样的中华文化,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中形成了怎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有这些既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逻辑再现,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对中华文化的哲学认同,属于真的范畴,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在中华民族早期的神话时代,以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为代表的人文始祖,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为核心内容,奠定了人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天在客观意义上的关系。到了夏、商、周时期,上帝(帝)与王、王与人的关系成为确立中华民族关于天、地、人关系的初始阶段,表现为从宾于帝到源于帝再到君权神授与以德配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尽出,争鸣不断,形成了以天、道、法、仁等范畴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表现为孔子的“子不语鬼怪神力”、墨子的“天志”“明鬼”、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韩非子的“缘道理以从事”等几种思想倾向。从秦汉到隋唐,形成了成熟的哲学思想,即儒家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德治国”;道家与道教合而为一,表现为“尊道贵德”“效法自然”“清净无为”等为特征的思想,用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化的解决方式;外传佛教的“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确立了人生的空、无,终结了人与天的对立。自两宋到明清,理学实现了三教融合,创新了中国哲学思想,理成为哲学的核心,表现为程朱的“理一分殊”“存天理、灭人欲”,陆王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禅宗是本土化的佛教,确立了“定慧为本”“佛人无二”的便宜法门。两宋以后道教平民化,融入百姓生活,形成了“在家出家”的生活方式,承担百姓的信仰满足。

  在天、地、人的研究上,由天及理的尊崇是三者关系上的主导,以人应天、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的主轴,郊礼体现了三者的统一。

  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属于善的范畴,解决的是应该问题。以儒学为代表的仁、义、礼、智、信成为古人的道德规范,是宗法血缘制背景下由大宗、小宗及君主与臣民的伦理游戏规则。孔子提出了人应该“五常”,但缺少哲学根据。孟子论证了“五常”之“四端”,解决了伦理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确立了哲学根据。宋明理学完成了“五常”由宇宙论向本体论证明的演变,天理与人欲之辩终结了主流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佛教由礼不敬王者到臣服皇权、百姓敬佛与虔而不诚的信仰特点,以及佛教伦理“五常”化的演化,体现了佛教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实现了佛教中国化进程。隋唐以来佛教本体论对儒学的挑战,促成了传统儒学向宋明理学的质变,实现了哲学与伦理学学理的统一。道教以民俗文化与本土信仰的方式辅助儒家伦理的游戏规则,成为超世不离世的文化形态。

  中华文化的伦理本位是农业文明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则,其哲学本体的论证,以及佛道伦理对儒学伦理的认同与维护,都进一步强化了以“五常”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美学认同,属于美的范畴,解决的是愉悦问题。愉悦是以社会阶层或身份来划分的审美内涵。老庄以“顺物之性”“乘物以游心”“燕处超然”的愉悦追求开启了天道自然与美的关系,并成为后世愉悦的哲学根据。孔子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展示了伦理与美学的统一。佛教的“般若”意境展示的空、无影响着诗词意境。与上述有所差别,中国的建筑、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是中国愉悦的物理表现。愉悦在中国是一个游走在高雅与世俗之间、服务于生活的调味品,是功利过后的情感世界。

  中华文化的真、善、美认同汇聚着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是五千年历史中自然生成的文化现象,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逻辑、历史和思想共同建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王福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的民族工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这条道路,用实践再次书写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中国特色”科学内涵。

  为做好民族工作凝心聚力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加强和完善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必须推动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必须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夯实基层基础。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实践充分证明,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只有继续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才能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不断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就,推动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要健全民族平等的法治保障,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使各族群众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族群众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各民族一律平等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融入了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这项制度既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极大地调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更加蓬勃的动力。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又要做到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即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民族自治地方这个民族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共享建设发展成果。

  各民族共同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千百年来,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源自于五千多年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大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把各民族发展好,更要把共同体这个大家庭建设好、发展好。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有了“家国”内涵,各民族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础,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对团结统一的自主认同,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码。14亿多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民族团结要求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只有这样,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

  历史证明,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同圆草原学子中国梦

  ◇田宗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民族团结工作时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民族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奋斗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回顾内蒙古民族大学建校64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坚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各民族师生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共谋发展,是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创新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根本保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为了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来到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草原,支援这里的民族教育事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学者、专家和青年教师同从地方上选拔的蒙古族干部、教师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组成了革命的大家庭。为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抛弃大都市的繁华,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北疆小城,走上民族教育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一辈子。今天,很多前辈已经把生命献给了草原。他们的事迹给后辈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内蒙古民族大学蓬勃发展的驱动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种忠诚和信仰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让内蒙古民族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各民族师生始终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1958年首批来到内蒙古援教的李再春教授曾在校史纪念簿上这样写道:“我为草原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的话代表了广大支边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的卢国番教授,他的父亲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为了抗战辗转南北,传播教育火种。卢国番教授继承父志,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内蒙古草原。196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张萝兰,当年和其他三名同学一起牢记母校的嘱托,戴着大红花来到内蒙古支援边疆教育。如今她的儿子、女儿都成为了医生,工作在草原。女婿是蒙古族的医学教授。她说:“我们在内蒙古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为了草原的医学事业,为了各民族人民的生命健康而共同奋斗。”刘文鹏教授1955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1972年“支边”来到内蒙古民族大学。他是国内外埃及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历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用毕生心血把内蒙古民族大学建设成为令全国学术界瞩目的埃及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生长在浙江,196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的陈锡禹教授把一生献给了内蒙古草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遗嘱:“把我的骨灰撒在我工作了一辈子的校园里。”

  创业初期,学校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校址就在一片荒野之上。校舍、教室、食堂、操场等尚在筹划之中;教学设施也基本上是一无所有。寒冷的气候、漫天的黄沙、肆虐的狂风考验着众多来自江南、来自大都市的支边战士。是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凝聚起各民族师生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面对困难,师生们没有退缩。大家只有一个信念,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用双手建起自己的校园,用青春和汗水为草原的民族教育事业奠基。他们以延安时期的“抗大”精神激励自己,“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书写着“最新最美的文字”。

  当时在学校担任主要领导、主持建校工作的蒙古族干部扎拉嘎胡同志带领党员干部和各民族师生一起在建筑工地上脱坯打墙、挑砖瓦、抬石头。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各民族师生白天冒风沙、顶烈日,从事繁重的建校劳动,晚上就寄宿在附近的老百姓家中,或是到更远的其他学校借住。当13栋房舍建成,师生们有了自己的教室、宿舍、食堂,有了简陋的图书室和操场之后,面对科尔沁草原上第一座高等民族教育的校园,多少师生激动地流下泪水,高兴得欢呼雀跃。

  建校初期,办学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学校没有一辆汽车,只有一挂大马车和一辆毛驴车。学校领导和各族师生就是乘坐这样简陋的交通工具,坚持“开门办学”,参加社会实践,奔走在乡间土路上,深入到农牧民之间,播撒民族教育事业的火种。

  房舍中没有暖气设备,深冬的夜晚老师们靠着煤球炉子取暖,用冻僵的双手在钢板上刻印讲义,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学生们在没有暖气的宿舍和图书室里坚持学习。简陋的图书室,书架是用土坯架上木板垒成的。老师们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吃着高粱米和玉米碴,一年四季很少有新鲜的蔬菜。没有自来水,无论冬夏都需要从压井中取水满足用水需求。那时,领导干部到外地出差,带的是自家做的干粮和腌制的咸菜,坐的是硬板火车,住的是简陋的小旅店。他们说:“学校底子薄,能省一点是一点。公家的钱不能乱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各民族干部和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当着“人梯”,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学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良好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各族师生,成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工作的激情、保持顽强的斗志、保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的动力和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学校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青年党校为基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让学生系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先锋队、生力军作用。创新开展“驻校蹲班”工作。团干部走进课堂、食堂、宿舍、操场,与各民族学生同吃、同学、同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让各民族学生增强认同感,实现文化上的相互交流,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校充分利用校史资源,用60年团结奋斗、改革发展的历史激励学生,学前辈革命精神,讲校史里的故事,排演了多幕话剧《初心》,生动地再现了三代民大创业人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学生们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学校常年组织各族师生深入乡村开展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每年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和理论宣传宣讲活动。彰显学校特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切实解决民族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建立了以“奖、助、贷、勤、免、补、缓”为主,社会资助为补充的“7+1”式立体化资助体系,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关注各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学校—学院—班级—寝室—个人”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及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关心就业困难学生,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渠道。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化三通”体系,即优化各族学生的课程设置,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强化各族学生的实践训练,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贯通;孵化各族学生优秀“双创”项目,促进学校与民族地区企业联动畅通。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坚持务实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获得多项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1年,学校以优秀等次通过自治区直属高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评估验收。

  回顾内蒙古民族大学6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促进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奠基石、风向标和生命线。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局面,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

Baidu
map